是不是每次风暴裹挟的从来只有你一人。
问题就在这里啊,你没办法做好粉身碎骨的准备,总觉得有希望能成、总觉得来得及、总觉得本能做到,你根本不准备接受失败,所以也接受不了所谓“最坏的后果”。这些你一定都是知道的,如果总以“只要最坏的后果能接受”出发去做事,就免不了事事黯淡无光,甚至一事无成。
直面恐惧和焦虑是唯一最优解没错,但人脑中的意志不是那样子运行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就必须在那些风平浪静的日常里多多未雨绸缪。他们说的那些,什么做好粉身碎骨的准备,什么只凭一腔孤勇的,都是在给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找个理由。
“我很担心你。”
其实离别那天我就知道——已经不能算是预感、而是一种平静的确定——那一定就是最后一面了,就是结局了,我不会再回来到这里了。
于是我在那个偶然遇到的横幅上签了个名字,在四下无人的桌子上吃了顿快餐,我尽可能的留下印象,留下痕迹,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在此地最后的时光。
我还和一个陌生人交换了信物,车开动前,她突然跑过来,要和我交换联系方式。我慌忙起身摆了摆手,匆匆走进闸门,野猫逃窜似的。
啊,原来是这样——其实你什么都留不下,也什么都害怕留下。
-
Cyrus 博主 : 与此共生的“诅咒”就是:永远都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些事你是怎么想的。你之前是不是还觉得挺酷来着?
根本无路可走的情形,其实是每个人都选择了“绝不能有路可走”。
这是一个可以完全确定的死局。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允许自己说“我累了。”
-
匿名 : 没错,今天意识到外部施压导致的所谓“无路可走”,根本拿我没办法...只要链接高维、回归空性,就发现,都不是事儿哈哈哈!
那过去已不再需要我,那几些年前有人为你许下的愿望会重新开始扎根发芽。
于是我想起了以前江南在书里摘抄过的那段《圣经》: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
“爱唱歌的女孩被埋在花下了,连带着她的野心、残暴和谜一样的往事。”
意象分明不同,但在我的脑海中它们好像很自然地就联结在一起。
我有一个很大的计划。
我只想看看它未来会生长成什么样子,所以我打算只凭借好奇心和冲动自然地推进这个计划。
-
匿名 : 打了长长的一段话在留言板最后还是打算不说了。干就完了,其他都是多余的。emmm我想拥抱很多很多美好~~
2024.08.16
更新了一下“关于”页面。
-
匿名 : 1
又是一年一度的“秋天第一杯奶茶”,去年还因为这个东西大开辩论过,真是经久不衰的糟粕之一了。今天就不探讨它到底有多“毒瘤”了,慢慢淡出视野的话也就没必要过多思考了。
这里糟粕是泛指一切类似的“形式节日”和“强行仪式感”——他们并不关注“对方心意”本身,而是煞有介事的上升到“大家都在做而我没有就不行就会不开心”——从而产生的一种衍生副文化。并非全盘否定这种行为本身,朋友、情侣平日互赠小礼物怎么会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