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担心你。”

 

其实那天离别那一刻我就知道——已经不能算是预感、而是一种平静的确定——那一定就是最后一面了,就是结局了,我不再会回来到这里了。

 

于是我在那个偶然遇到的横幅下签了个名字,在四下无人的桌子上吃了顿快餐,我尽可能的留下印象,留下痕迹,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在此地最后的时光。

 

我还和一个陌生人交换了信物,但车开动前她突然跑过来,要和我交换联系方式,我瞬间起身,摆了摆手慌忙走进闸门,野猫逃窜似的。

 

啊,原来是这样——其实你什么都留不下,也什么都害怕留下。

331 日 , 2025 14:05

根本无路可走的情形,其实是每个人都选择了“绝不能有路可走”。

这是一个可以完全确定的死局。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允许自己说“我累了。”

324 日 , 2025 20:51

祝你周末愉快

当然周一也是

尽早做完实验

尽早多一些自己的时间吧

323 日 , 2025 18:37

3047

323 日 , 2025 1:04

散为星尘

317 日 , 2025 21:55
迎着阳光盛大逃亡

迎着阳光盛大逃亡|随笔20250308

最近英国的天气连续几天都特别好,阳光灿烂,没有早春的寒峭、只有暖意的明媚。

恰巧这几日一直在外奔波,每次坐火车都能遇上夕阳被裱在车窗里,一直盯着出神的话,窗外就像一张无限播放的Live图。Northern家的火车总是晃晃悠悠,阳光伸手抚弄奔流而过的栅栏,眼前忽闪不定。

就这样,我在火车上……[展开全文]

“认知免疫”

发现了一个自己的思维局限,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现场

事情的开始是我在和一个老友聊天。
她许久后回复了我之前的消息(消息是什么不重要),说让我不要想太多,然后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给我:

“总是感觉你的思维和别人一样”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几乎是想立刻蹦起来回复她:你还是那么喜欢评判别人啊。或者回复:开口就又是在定义我吗?

但还没等我回复,她突然……[展开全文]

惊蛰正中央

又一年惊蛰正中央,天光将长,还在英国的话,这次要在夏至那天杀点什么?


我对惊蛰的印象定格在了那个场景:被无辜捧为神明的少女最终死在了第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惊蛰那天清晨,她躺在湿漉漉的、却永年干枯的草地上,没有血泊、没有表情、没有痛苦,她双手轻搭在胸口,身形单薄得像是没有重量——是一只沉睡的雏鸟跌落在错误的季节。

太阳再次升起的那刻,以她为中……[展开全文]

这种“藏污纳垢”的真诚确实会被不断买单,只要阅历足够多,掩耳盗铃就会一直成功。

把自己骗到相信了也是一门技术活嘛。

303 日 , 2025 2:51

那过去已不再需要我,那几些年前有人为你许下的愿望会重新开始扎根发芽。

于是我想起了以前江南在书里摘抄过的那段《圣经》: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

“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

“爱唱歌的女孩被埋在花下了,连带着她的野心、残暴和谜一样的往事。”

意象分明不同,但在我的脑海中它们好像很自然地就联结在一起。

301 日 , 2025 21:45

“Hey Siri, 删除所有闹钟。”

“你要删除所有闹钟吗?”

“是。”

225 日 , 2025 7:39

为何中意我这种无赖,是话你蠢还是太伟大。

221 日 , 2025 1:11

只是将计就计,如果你非要问的话。

203 日 , 2025 16:05

我有一个很大的计划。

我只想看看它未来会生长成什么样子,所以我打算只凭借好奇心和冲动自然地推进这个计划。

203 日 , 2025 4:07
注意力灾难-2025-02-03

“下四分之三世纪”

昨天和老七久违的见面,我们聊到了一个话头——注意力丧失/退化——当时没能展开讨论,但这是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想好好探究一下的话题。

2024-2025元旦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个“下四分之三世纪”,虽然不知道这样的描述对不对,但我们似乎确实活在一个相当特别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最吊诡的寓言,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获得海量信息……[展开全文]

无意就是无意

129 日 , 2025 14:31
“寻人启事”

“沿着费尔德大街向南,有一座面包坊。坊主天性孤僻,鲜少与人交流,但这并不妨碍只有他能将您领到市区对岸那座早已荒废的海滨码头。也许您能在那儿找到我。”

这段描写已经在我脑海中持续而肆意地生长了好多年,字里行间豢养着一个完整又迷人的世界,现在她像是一座迷宫,从未有人涉足,只有我得到了半页碎纸,上面记述着这段文字——去到那个平行世界的唯一线……[展开全文]

thumbnail
像素艺术-2025-01-20

我突然发现我为什么喜欢像素风了。

那些由像素构成的模糊景象里,有大量可供我想象的空间,正是因为不清晰,所以才有这样迷人的“向往感”。高精度图像用细节填满视觉,像素画用模糊激活想象。

那些由像素构成的画面里面的每个元素,每个物品,每块岩石,每片海洋,我都能想象的出它们真实的纹理,材质,反光,它们“借调”的都是我大脑中对这种元素最美好的贴图——观看……[展开全文]

thumbnail
“香水”-2025-01-03

啊说起来,我之前也用香水,当然了,了解我的话就会知道我肯定是不可能自己去挑香水买香水的,从小到大二十来年,我几乎没有一件衣服是自己挑的,穿搭、时尚和外在形象一类的东西一直都是我的盲区。

所以说回香水,之前一直用的那款香水自然也不是我选的。那时我刚上大学,对此不仅一窍不通,甚至还很排斥。

香水是大卫杜夫的“冷水”,是一款水生调的香水。

我一直都觉……[展开全文]

日寄 20250128

“我可没骗你 就像那月色 口感轻淡而透明
当然也能一笑而过 但我会一直等待”

嘘月


那天,我判断我无法一人入眠,于是睡在了大花家,就和2021年“除夕大逃亡”那天一样,我连夜订好了去南安普顿找聂桑的车票,才昏昏然睡去。

其实我本来就喜欢和他们一起熬夜,哪怕自己的状态很差。

我睁着迷离的双眼,精神早已游离在游戏之外,手里拿着桌游的牌,他们说着笑……[展开全文]

夜航札记

这是我的爱好之一,在夜晚听着歌从家里出发,随便选一个方向一直走,看到哪条路更吸引我就往哪条路拐,一直这样随机也不随机地走下去,等到耳朵里的歌曲快被冷风淹没,我开始感知不到那些节奏。

然后开始根据脑中的印象找往回走的路,有时候越走越陌生、觉得自己快要迷路,有时候又突然遇到了刚刚有印象的标志物,于是知道自己刚刚都走对了。它们可能是便利店的招牌……[展开全文]

thumbnail
“无意义事件”:寄一封信

比起电子邮箱和即时聊天工具,我还是更喜欢书信,我很享受这种执笔手写、贴邮票、制火漆、然后亲手投入红色邮筒的感觉。

我之前还专门写过一篇“抨击”即时聊天工具的随笔(没有公开发布过),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尽可能避免自己被工具套牢,所以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不回复权”不被干扰。

当然,我也可能只是掉入了一个陷阱而已。

我还有一些……[展开全文]

浴中奇思:想象力解限

[[想象力解限]]:

做梦就像是人类特有的“想象力解限”的时刻,是唯一一种你可以使用大量发散思维的时刻。而一旦你醒来,所有思绪都会受到“逻辑思维”的“限制”。

浴中奇思:关于“想象力解限时刻”的概念补充。

写作是一种将一系列大脑神经元电位反应具象成人类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但这是一种强限制和束缚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语言和文字本身都将我们封锁在……[展开全文]

已经坏掉的八音盒

1121 日 , 2024 14:44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脑中就总会时不时地出现这句话

——你要自然而然地热爱艺术。

1119 日 , 2024 1:14
“暖暖草果”

今天晚上,英国初雪。

我的身体一直都很抗冷,直到十一月的下旬我还穿着秋季的两件套——一件薄衬衫加上没有内里的冲锋衣,这几乎是我的固定搭配,有时候内搭还可能只是短袖。

所以其实英国的气候蛮适宜我的,“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初中地理老师的大嗓门给我种下了到现在都能脱口而出的知识点。

我不讨厌下雨,也不讨厌阴天,因为我不爱出门,疫情期间对我的……[展开全文]

在严谨与效率之上,还必须要有一些属于文学的浪漫。

1117 日 , 2024 1:48
关于“记忆力”的一些思考

关于记忆力

老白说他记忆力很差。

问我花了多久记住了自己在英国的电话号码,我想了想,我好像一直都记着,也没花多长时间,也没刻意去记。前几天我正好又买了一个新的手机卡,试着背诵了一下号码,确实记得住,能脱口而出。

老白说他花了四年。

他之前有说过他记不住人名,很夸张的那种记不住,可能每天相处的人都要花两周的时间才记得住(我……[展开全文]

日寄 20241023

好久没更新“日寄”系列了。


Ni(内倾直觉)像是人类在对抗不确定性、信息缺失时,所进化出的能力。


迷信知识者是很危险的,这和所谓的慕强并不一样。


“人类在思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时,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芬兰语里,北极光是‘狐狸之火(Revontulet)’的意思,古芬兰人认为北极光是由狐狸在雪间奔跑,尾巴不断扫起雪花,……[展开全文]

一次占卜 – 老白回国

引子

关于背景故事,其实蛮难说的,这件事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我一时间不知该从哪儿说起,是先讲今晚的见闻,还是从刚认识老白那会儿讲起?

虽然标题如此,但其实跟塔罗牌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无论今晚抽什么牌,我都会自己思考,不会把决定交给它。而且我也没问我该作何决定,因为我觉得我可能不一定有选择,或者说这根本不是一件需要做决定的事情。我只是问了塔罗这件事对……[展开全文]

豌豆角

想吃豌豆角。

家乡的豌豆角。

我老家的豌豆角。

那个庭院水泥地面的裂缝中长出绿色小草的童年盛夏,奶奶从隔壁拿过来的,用正航钙奶饼干包装袋盛着的热气腾腾的豌豆角。

“怎么做的呢?”
“谁知道呢……就是水煮吧。”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一言“蔽”之

蔽,‌原意为遮蔽,‌引申为概括。‌这里我想暂时抛开引申义的“概括”,就单单使用遮蔽、蒙蔽之义来解释该词,并由此展开。

有道理的话都很精辟?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真正有用的“信条”都无法简单地用一句话来完全概括,更不用提一些特定观点了,失去了原有的情景和前提,这些话都会变得“摇摆不定”

但恰巧这样的“信条”,又很容易被总结成一……[展开全文]

梦记录

“你说,我们还有几个明天?”

她每次问我这种问题的时候,我都不想直视她的眼睛,想都不用想,一定是那种失了神般的空洞。

她没说“有多少个明天”,而是用了“几个”,我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

“你是不是觉得我们真的时日无多了?”说完我就后悔了,简直是废话,我在重复已知答案的问题。

“那还有多少?”她似乎洞穿了我的想法,换了用词,但效果并未好上几分,周……[展开全文]

日寄 20240820

已经坏掉的八音盒。

我还没来得及写出那些被我扔掉的过期腊肠的酸涩味道,不过终有一天我会写完,毕竟这是个有始有终的故事。


我看到了你频繁锁止又盛开的朋友圈可见范围,我知道你仍在与自己或空做着斗争。请不要放弃,实际上无人在你之前,你也不会走到任何人前面,万物一瞬。


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东西!(详情见 “理工脑”与真假舒适区 的评论区)……[展开全文]

“理工脑”与真假舒适区

哪怕是你总能在学习某个特定领域时快速进入心流(Flow)状态,也并不意味着你在这里就有天赋。

我发现,在我学习一些特定领域的新知识的时候(甚至只是复习/梳理旧知识的时候),会让我处于一个“很舒适”状态,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废寝忘食”是个很真实的写照。

这跟我平时做的其他“新知摄入”的活动不同,既不类似于读书、写作、练鼓这种慢性积累,也……[展开全文]

祛魅所有本可赖以为生的东西后,依然热烈地活着;不断将信息解构又不断重构出新的形态;再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客体对象。

817 日 , 2024 8:38
互联网的慢性死亡

整个互联网在2022年11月30日开始慢性死亡。

——当然我指的是对于普通用户检索信息的部分。自从2022年ChatGPT发布以后,生成式AI火速遍布了整个互联网,于是网上的信息开始变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当然,以前也是这样的,只是现在更糟糕了

换句话说,那些能搜到的、展示到人们眼前的文字,变得更加不可信了。

这一点变化尤以中长篇信息……[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