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来自时间胶囊的一封日寄,那时我刚下飞机,开始第二次留学英国,心里的留白还没来得及填充。)
· 我当然以为再也回不去了,留学这种一开始就知道会像火流星一样的时光,不用尝试抽离就已经知道只能用来怀念。所以直到我过了海关走出曼彻斯特机场时——蓝调的冷空气和似乎永远阴霾的超低天空——我才意识我又回来了。
· 飞机要在天上飞10多个小时,在这段物理上我真正“踩空”的时间里,心理也同样“踩空”了。
仿佛飞机一下子进入失重状态,我说不清楚是怅然若失还是惊惧惶惶,我检查了好几遍自己的心率,确认没问题后掏出手机借着巨慢的机上Wi-Fi开始给大花发消息。当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的时候,我通常会用这样的办法来剖析自己,一边给朋友发消息描述自己头脑风暴,一边就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
· 10月3日 17:34,飞机上。我跟大花说,我突然有一种不真实感,我一想到我马上要一个人过海关、一个人打车到公寓办入住、一个人整理好房间、一个人去导师那里报道、一个人去买菜做饭……然后开始读博生涯,我就觉得这些事在国外是真他妈难搞,我怎么不知不觉就走到这里了,之前是不是想的太乐观了。所以直到上了飞机,航班如离弦之箭一般——在抵达英国这个目的地前已经完全不能回头了,我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好像根本没准备好。我真的能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吗?
· 10月3日 17:36,飞机上。我说,知道你想问什么。以前那是因为有yy聂桑刘桑他们在,他们是和我一起在国内生活过两年的好朋友,我们搭伴一起飞到英国一起开始从零开始的,大家找公厕拉个屎都能搭伴一起去,我毫不孤单。所以我才开始怀疑,我真的有能力一个人在这里生存下去吗?
是:“我有,现在只是因为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所以过度思考过度紧张了。”
还是:“我没有,我只是一直在抗压,在被迫适应新环境?”
· 10月3日 17:37,飞机上。但是冲突在哪,为什么有踩空的感觉、为什么有不真实感?是因为这些事我又曾做到过,在英语烂的一批的情况下,2021年秋天我还是一个人坐着火车南下去了布里斯托,我曾以为大包小包满头大汗的那天我会纪念很久,但我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了,除了vlog上那段火车窗户里飞驰倒退的麦田影像,你看,那就是很平常的一天。我并不认识布里斯托的人,毫无准备的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这一年也过得挺浮躁就是了。
所以冲突在于,我又有种感觉,一旦真的到达那个环境,这些我所忧虑的事情都会自然而然地被托住,自然而然地适应,自然而然地变得大胆。而我不过是因为性格里带着习以为常的“预测结果制定方案”的惯性,让我总是倾向于悲观。
· 其实怎么解释都对,没有所谓客观事实的正确解释,唯一真实的就是此刻的“不真实感”。说起来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被我爸送去寄宿学校了,当时有个姓杨的同学喊了我两个学期的“新生”并且嘲笑我不会刷牙让我记恨了好久。但之后我就没再“回”过家,14年来一色儿的住宿学校,不停地搬家。我仿佛获得了一种能力,在任何一张新的床铺上都可以有婴儿般的睡眠。(没有遮光窗帘的除外x
· 其实谁告诉我答案都没有用,但也不必再关注这种不真实感。消息发的太快,大花还没有回我,但我解决了。谢谢大花。
· 10月3日 17:40,飞机上。
大花:“?我没法说。反正我一个字不认识。”
· 2020年的时候我有描述过自己曾处于一个“杂草丛生”的日子里。那段时间着实令我印象深刻,也可能是后面再也没能复现当时任凭头发疯长心如止水的环境。但我发现了,我好像只有在忙碌到有些麻木的时候才能找到片刻真正的平静,正事迫在眉睫了才能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否则就非常需要一段很长的Gap Time才能找到这种感觉。
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 事情和计划都太过顺利了就会担心一定是忽略了许多疏漏之处。没有紧急和后备预案就相当于没有“地面”可以让我稳定站住。这和我的许多信念是一个道理,我当然宁愿选择痛苦的思考,当然宁愿选择也许会带来抑郁情绪的创作力感受力,当然宁愿选择真相而非神谕。
· 直至昨晚,我仍被地心引力所束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