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你总能在学习某个特定领域时快速进入心流(Flow)状态,也并不意味着你在这里就有天赋。
我发现,在我学习一些特定领域的新知识的时候(甚至只是复习/梳理旧知识的时候),会让我处于一个“很舒适”状态,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废寝忘食”是个很真实的写照。
这跟我平时做的其他“新知摄入”的活动不同,既不类似于读书、写作、练鼓这种慢性积累,也不同于学习剪辑、调色、编曲这种艺术领域的“新知识”,我是特指学习数学、物理、各种算法之类的东西——也就是具有强逻辑性以及需要用到强理性思维的东西——在这方面我的正反馈系统似乎更加强大,只要我一开始学,就会停不下来,而且几乎遇不到难以理解的槛。
这大概是因为我非常熟悉这个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所有“状况”,包括出错、瓶颈的状态,我在这种时候也总能找到更加基础的先导知识进行“补习”,然后马上又能再回归到原来的进度继续推进。这种学习的驱动力会随着我学习时长的增加而一层层叠加,直到我累得不得不休息大脑时才会停下。换句话说,我在这些领域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但也仅此而已。
我说的舒适并非舒适区的意思,要真是舒适区,就意味着我在这方面有天赋,那我可能早就在这个领域一直学下去了,绝不可能出现错过或错估我自己的天赋这种事。我可能只是在这种强逻辑与理性思维的运用上比较顺手而已,当触碰到一些真正无法突破的壁垒的时候,我就会迅速丧失兴趣,或者是,当我发现接下来要接触到的东西不再是我所需要的实用性知识时,我也会失去探索欲望。也就是说,我并非是由纯粹的好奇和求知欲驱动的。
不然也不至于我在布里斯托的时候学个量子物理专业就让我寸步难行差点没毕业。当时我也自诩非常感兴趣物理学,直到它变成我的专业课。中学的时候还有过把索尔维会议的照片裱起来收藏的中二时刻,小时候也梦想过当个“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但我是明了的,前面提到的这种学习上的舒适,无非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一种心流状态,而我只是掌握了一个快速进入的小窍门罢了。
计岚老师说得对:
其实我理解的舒适区是,我适应并且乐于在这个“区域”进行活动,即使遇到瓶颈之类的困境我也有心力去解决和挑战,并不是在这里完全游刃有余。
这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领域真的不是我的“舒适区”,否则我不会在遇到阻碍的时候轻易丧失兴趣。
还是那句话,我这种几乎完全是兴趣驱动学习的人,绝不可能错过和错估自己的天赋,我要真在这些方面上有无穷的兴趣,早就学下去了。也正是因为知道“越学习越无知”,所以才一直对知识怀有敬畏之心。
人的大脑可以简单地分成前脑和后脑,前脑主管理性、思考、逻辑分析、哲学思辨等,后脑主管感性、生存、情绪、欲望等。他们两者之间会有微妙地抑制关系,当你进入到完全动用前脑思考和学习的时候,后脑的功能会暂时关闭,所以没有了生理性的饥饿、困顿甚至是性欲。“心流”就是其中一个系统被关闭是进入的全然状态(相反,SM的全然交付是前脑完全关闭的时候)。
而且这套系统在年纪越大、大脑发育完整之后越容易出现,很多人在30岁之后开始能读懂以前看不懂的书也是这个原因。你的前脑很活跃,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我有一些前脑工作后脑关闭的例子:有一个人吸毒的瘾君子,在进入哲学世界后开始戒毒了;还有一些需要通过强制手段停止心流,比如在看完数学学科后,需要去打个飞机,让后脑恢复运作不然他的大脑停不下来。(另,打完飞机之后的贤者时间也算是一种“准心流”哈哈。)
学习到了。
然后我突然也想起之前有读过左右脑的相关文章,其中提及了一个“胼胝体切除手术”,也就是人为切断连接左右脑的脑桥,是一种治疗癫痫的最后手段。切断之后的左右脑(本来是它们分工控制视觉、听觉、语言等功能)失去了沟通,也就不存在“主导”和“抑制”关系了,而是它们同时运作,同时对刺激作出反应,导致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
不知道前后脑的这种微妙联系会不会也有一个类似“脑桥”的物理结构存在使其运作,假设真的有并且能够人为切断,会不会很容易发生“清醒着沉浸”、“失控地冷静”这种事情呢?哈哈哈
——一些奇怪的联想
掌握了小竅門,産生了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