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我逐渐开始不习惯房间里开灯时的光亮,不习惯开口说话,开始喜欢看别人热热闹闹的、但我必须身处其外,开始变得“享受”那种心脏偶尔泵动一下的酸涩,还有逐渐蚕食自我的孤独感——可惜孤独这个词早就被滥用了,以至于我无论放到哪里提及,都显得矫揉做作——我只是想说,我知道这很危险。
我的日常变成什么样了?
说起来奇怪,看起来变得更自律了,更健康了……也许是这样的,也许只是看起来是。
突然开始想看以前看过的旧番,那种超长篇的,值得反复观摩的,《反叛的鲁鲁修》、《EVA》之类的,我以前总想着要在某段合适的日子再认真重看,但也许现在就是那个时候;也突然能沉下心来读一本以前总想着找个漫长时光再阅读的书。
说得突然,可其实这些变化都是自然而然。
我意识到这也许是我梦寐以求的第二段“杂草丛生的日子”,没有社交,疏离社会,连作息都正好轮回到了早睡早起的时段。
——嘿,听起来我现在正在一座荒岛上。
可惜不是。
我依然能感受到灵感的干枯,根本无法如意地写出通畅的文字。我的表达变得繁复,好像必须得加很多定语状语、用很多形容词才堪堪达意。我会认为这是一种迹象,指向一种“浮躁”的本质状态。
上一次被我定义为“杂草丛生的时光”,是在本科毕业即将去往布里斯托读研的那个长达3个月的暑假,那是我自长大后,第一次拥有没有任何忧虑的一段时光:未来马上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事情也都已经处理妥当,没有来自过去的回忆追赶,也没有来自未来的待办事项。
这一次是不同的,这些日子我一直处于一种高压之下,问题多得很,我没有心力去描述,越是要静坐下来写字,越是会感到慌慌张张。我好像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因此,这是错觉。
翻翻来自过去的记录:
我很庆幸我不是在情绪躁动的日子里读这本书,而是在杂草丛生的日子里,和奥雷里亚诺们一同关在那间存放着羊皮卷手稿的小木屋里,破译梵文,去探索魔幻现实主义巨匠笔下的“百年孤独”。
未曾想过自己会迷醉在以前觉得索然无味的长难句和人名中。
——那时刚又读完一遍《百年孤独》
我在国内的某个夜晚惊醒,十分不可思议:那无数个日日夜夜,我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我回到了那些被大作业ddl连环追赶的日子,回到了那些任凭头发疯长遮住眼睛、任凭心里杂草丛生。
我曾不断去厨房徘徊再回到卧室只是希望能偶遇一个室友此刻“怀民亦未寝”;我曾在深夜用眼睛盯着烤箱里面是如何烤好那几个快要过期的速食鸡块;我曾一连好几个凌晨都一个人暴走在布里斯托的河边小巷。
没有好朋友,没有第二天的期待,只有无穷无尽的压力,和远走他乡时对父母流露出的那些脆弱不堪的孤勇,作着对抗。真是些脑袋单纯又凌乱的日子啊。
——梦记录:布里斯托 -2023-02-01 在国内Gap的那一年
2020年的时候我有描述过自己曾处于一个“杂草丛生”的日子里。那段时间着实令我印象深刻,也可能是后面再也没能复现当时任凭头发疯长心如止水的环境。但我发现了,我好像只有在忙碌到有些麻木的时候才能找到片刻真正的平静,正事迫在眉睫了才能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否则就非常需要一段很长的Gap Time才能找到这种感觉。
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日寄-2023-10-10 在第二次来英国的飞机上
……
孤独是洗澡在不开灯的浴室听歌,是半夜四处闲逛各个博客,写文字让人心静,心不静也写不出文字。
我的博客就叫孤独,取个谐音孤斗,也显得矫揉造作了